【記憶藏寶圖】醫師不是天使

2017/10/30 09:54:35 聯合報 文/好腎醫師

  •  

 

對於醫療,醫師早已不只是把它當成工作來做,而是個人任務……

 

 

 

 

電視劇裡的醫院場景,常有一幕是醫師從手術房走出來,解釋病人狀況不樂觀後,親友就會誇張地拜託醫師一定要盡全力醫治傷患。其實,醫師是站在守護者的立場,守護在生與死的中間,盡力將病人推向「生」與「健康」的方向,但當然也有失敗、無力的時刻。對於醫療,醫師早已不只把它當成工作來做,而是「個人任務」:工作做不好,明天可以再努力,但任務失敗了,會造成心理上無法抹滅的痕跡。

 

在血液腫瘤科的訓練

在內科住院醫師訓練期間,血液腫瘤科與我的關係很密切,因為我光是第一年就花了三個月在這一科上,整個三年的訓練期間共花了六個月,與同儕的兩到三個月相比,整整多了一倍,也因此與該科的主任、學長姊、護理師,甚至病患都很熟。這些患者住院,可能是因為打化療針,或是因為化療所產生的併發症等,所以住院患者常常都是熟面孔,整個醫療團隊合作相對有默契,醫病關係更融洽。

在血液腫瘤科的訓練中,面對任何病人都需要非常詳細詢問並觀察每天的狀況,哪怕是溫度稍微高個0.5度,都有可能是嚴重的細菌感染所致。尤其是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化學治療後,癌細胞被化療藥物殺光會緊接著接受骨髓移植,目的是讓這些新的骨髓幹細胞進入骨髓後,繼續生產新的、健康的血液細胞;但是,在舊的白血球被消滅的同時,隨著體內白血球的數量持續降低,身體的免疫力也是直線下滑,這時候任何一種「軟弱」的病菌,都有可能造成極嚴重的後果,所以一旦有發燒徵狀或是感覺病人「怪怪的」,就要趕緊使用抗生素,以銅牆鐵壁般的防禦力幫助患者撐到白血球數量恢復正常。

在一波一波過程中,有些病人會因為敗血症撐不下去,有些會因為本身的疾病惡化而離開,已經控制好多年的患者,也會因為復發要住院再接受一次治療。

 

繼續下去的最大動力

這些病患很多是認識多年的,也會邀請我們大家去他們家烤番薯,有當天摘的新鮮水果一定會宅配到護理站,而我也因為在這個護理站那麼久,顛覆了原先對血液腫瘤科的觀點--以為大家一定都是愁眉苦臉,殊不知大家會像一家人般親近。

到了第三年,我一年中有一半時間在加護病房度過,學習照顧病危的患者,並提供緊急且重大的醫療服務。某一晚,值班時轉進來一床敗血性休克的患者,起初並不認得他,後來看到他太太才認出是之前血液腫瘤科的老患者,他的白血病已經治癒第二次了,想不到這次是第三次復發,做完化療後併發肺炎及敗血性休克,他瘦了二十公斤,而這次的加護病房也為他的人生畫下句點。像這樣認識多年的老病人,最後居然是經由我的手來開立死亡證明,心中實在百感交集,也更讓我確認自己無法當一位血液腫瘤科醫師。

「我實在沒有辦法在與這些患者熟識後,還要送他們最後一程;一邊與他們閒聊,一邊卻估算他們何時會離開。」當我如此回答血液腫瘤科主任,他送了我六個字:「醫師不是天使。」並於隔天送我一本同名書,告訴我:「醫師也會犯錯,但如果一個人因為癌症只能活半年,因為你的努力得以讓他多活幾個月,你就沒有對不起他了。」

醫師不是天使,這句話到今天我仍時時放在心上,書我也翻閱多次,雖然最後我沒有選擇血液腫瘤科,但是在行醫的路上遇到無能為力時,這句話是支持我繼續下去的最大動力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好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