換腎的等待,姊妹的親情

2017-08-12 06:00聯合報 文/好腎醫師

 

 

深夜的救命電話

 

台灣洗腎人口多,在沒有健保的時代,患者需要自費,罹患末期腎臟病的不是賣田地就是賣房子,以求能長期洗腎(透析)。有了健保後,洗腎患者的自付額大幅減少,且台灣透析照護的品質高,病人比起在歐美國家受到更多的細心照顧。只是,洗腎仍有其不便之處,想脫離長期透析治療,以目前的醫學技術,就只能靠腎臟移植了(也就是換腎)。

在醫學中心擔任腎臟科主治醫師的期間,我身兼腎臟移植小組成員,深知器官捐贈的觀念在台灣雖有進步卻遠不及歐美國家,一旦有器官捐贈的機會就必須把握。然而,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卻因為大愛捐贈(腦死後的器官捐贈)多在半夜聯絡,故常常被當作詐騙集團給掛電話。

有一次半夜兩點啟動器官移植流程,不巧碰上颱風,我冒著風雨趕到醫院,開始打電話聯絡名單上等候換腎的病患。在被掛了三次電話後,對方終於半信半疑地從南投開車前往台中,和我約在急診室碰面。經過一連串的配對檢查,這位六十二歲的阿姨順利地在隔天早上完成腎臟移植手術,且術後腎功能恢復得很好。我很替她開心,因為曉得阿姨在接受長期透析後一直很沮喪,如今不再需要忍受打針之苦,她對人生又有了正面想法。

不過,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好的運氣,也有些人等了十年仍沒有接到我所撥的電話,難怪這些人說:「等到一顆腎臟的機率比被雷打中還要低。」

若不想等大愛捐贈,其實還有一個途徑:親屬間的移植。但是,由於一些長輩不忍心自己的兒女開刀捐器官給自己,或有些婆家不同意媳婦捐給自己的原生父母,所以親屬間的移植數目始終無法突破。

 

捐出自己的腎臟

 

幾年前,我有一位二十四歲的女患者(姑且稱鄭小妹),一住院就被診斷末期腎臟病,必須接受透析治療。這對一位花樣年華的女生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,所幸她生性樂觀,每次到診間都是人沒到聲音先到,不把診間護理師逗到開懷大笑不罷休。鄭小妹住在尖石鄉,時不時會和我們分享自家種的青菜或水果,大家都對她印象深刻,也很喜歡她,經常鼓勵她洗腎只是暫時的,目標應該放在換腎,希望讓她的想法更積極正面。

只是,三年過去了,鄭小妹一直沒有等到適合的腎臟,心情愈來愈沉重,笑聲也愈來愈小。在與他們一家人充分討論後,鄭小妹的姊姊決定捐贈自己的腎臟,停下這長久的洗腎之苦。

鄭小妹有六位姊姊,那回我的診間一口氣多了六倍的笑聲,她們全員出動要求配對,找出最適合妹妹的那一顆腎臟。在告知每位姊姊換腎的流程並確認她們都明瞭其風險後,姊姊們便魚貫走出診間,到抽血站抽血。看著她們的背影,鄭小妹有感而發地對我說:「有這麼多姊姊真好。」

等待抽血報告出來前,鄭小妹聊起她們曾問神明,神明說三姊跟她最符合;想不到,最終真是三姊跟她配對最合適!

換腎後,她與三姊恢復得都不錯,除了後者因為不忌口而發胖,一直怪罪捐腎外,其他一切正常。脫離了洗腎的鄭小妹,目前有一份好工作,也交到了男朋友,常常出國享受悠閒時光。看著他們一家感情融洽,為她高興之餘,也不禁回過頭想想,是不是我們都應該多生幾個,以備不時之需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好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